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赵玫
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和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几乎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根骨头,用这根骨头逗引女人的狗,而那条狗又使你接近那个女人……
这就是阿摩司·奥兹的“开头”观。
读奥兹的《故事开始了》,很享受的一种感觉。不是因为他对诸多小说开头所作的那些深邃而又充满新意的探求,而是,这样的一部关于小说的研究专著竟是出于一位作家之手。
因为是作家,便较之那些纯粹的评论家有了更为质感的思考。那或者来自作家本人的小说实践之后的一种切肤的体会。于是才能愈加透彻地了然小说的开头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而这样的和那样的之间又会有怎样的参差。不同的开头会对整部小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这影响又怎样最终呼应了这样或那样的初始的文字。
是的,这就是奥兹奉献予我们的他对小说“开篇”的理解。而我本人,如果不是读了奥兹的《故事开始了》,或许轻易不会在意那些开头的真正含义。
几乎从阅读此书的第一个段落开始,就本能地知道,这并不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书。在某种意义上这书更像是写给作家的,抑或写给那些专门研究小说文本及至研究奥兹本人的评论家的。于是尽管这是一本出自作家本人的研究专著(并且是极为微观的,只涉及了小说的开头),但又不像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文本。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国外大学的教学课程,教授们不单单要周而复始地讲述那些被定义了的教材,更要别出心裁地将他们获得突破的研究成果当作教材,传教于那些渴望新知识的莘莘学子。而奥兹的这份关于小说开头的讲义,很可能便是如此产物。
当读完奥兹写于1996年的“引言”,果然印证了我最初的感觉。此书确为奥兹在世界各地的各种中学、大学乃至于博物馆的系列讲稿。于是《故事开始了》就又不单单是写给作家的了,它也写给学生们,以及社会上所有热爱文学的人。
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话题作深入的探讨,想必是在奥兹阅读了无数小说之后,对小说的内在秩序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尤其想要知道开篇和全文之间的起承关系。而完成这部自1995年到1996年的讲稿期间,奥兹或许正在创作或已经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何去何从》。所以《故事开始了》和《何去何从》几乎形成了奥兹那个时期的一种“互文”,二者应该是并行不悖的,甚至相得益彰。
事实上我要说的并不是奥兹的小说,而是自文学启航的这个阶段开始,奥兹就显现出了他小说家的天才与气象。一度我曾以为此书完成于奥兹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否则何以如此驾轻就熟,纵横捭阖,鞭辟入里。转而又想,奥兹如日中天之后,他又怎么会再有闲暇慢慢论说那些斑驳而斑斓的开头呢,尽管他是那么喜欢它们。
所以能在书中感受到奥兹的作家风范,是因为此书的叙述已完全超越了研究者的范式。奥兹几乎是以一种小说的方式在穿透那些文本,于是行文字字珠玑,无一处不精彩。即或讲述那些刻板的理念,枯燥的哲学,艰涩的思辨,奥兹所使用的依旧是那些既质感又动人心魄的语言。那是唯有写过小说的人才能写出的感觉和句子。所以读奥兹的书未曾有过一丝的烦闷,却有掩卷之后的一种悠长的意犹未尽。
总之,奥兹一定是在拥有了无比深厚的文学积淀之后才开始写作的。《故事开始了》佐证了奥兹所涉猎文学作品之多。而写作此书的前提一定是,他必须精读(不止一遍,甚至两遍、三遍、更多遍)那些大师的作品。奥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收获,是我们跟随他认识了许多的作家和作品。一些是我们熟悉的,而另一些我们却一无所知。但奥兹显然深谙他们,对他们及他们的作品了然于心。于是,读《故事开始了》就仿佛是走在一道长长的走廊上。那长廊时而通透,时而曲折,却无限地深远。从冯塔纳到阿格农又到果戈理,然后是卡夫卡、莫兰黛、卡佛、马尔克斯……这长廊让我想到了罗伯——格里耶和雷乃一道完成的那部新浪潮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同样长长的走廊,一忽儿明亮,一忽儿晦暗。穿越时,我们瞻仰了一座座矗立长廊两侧的大理石雕像。那些伟人中,如今只剩马尔克斯依旧在世。
在被选出的作家中,显然奥兹最钟情那些用希伯来文写作的以色列作家。他的同胞。是的,他的同胞,就意味着,他们有着几近于共同的信仰和人生。早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被迫害的历史,及至今天的以色列人不愿再提起那段屈辱的历史,甚至否定大流散时期犹太人那一如人类尘埃般的苍白。他们要重铸以色列人在世界中的形象,将自己塑造成如大卫王一般的强健和英俊。是的,从阿格农到伊兹哈尔又到沙卜泰,全书所论及的十位作家中,就有三位来自以色列。奥兹在谈论他们的时候总是加倍满怀深情,总是在他们的小说开头中探寻到更多的新意,总是深怀着景仰和敬慕地讲述他们的才华。
然后进入奥兹的“开头”。从操作程序上,奥兹如若想要强调开篇的作用,就必定先要为读者讲述故事的梗概。因为唯有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乃至终局,才能更准确更捷近地进入奥兹的解析。于是奥兹的作家才华便因此无限张扬地表现出来,他几乎三言两语就能提纲挈领且极为生动地为我们描述一个故事(一些要几十万字才能说完的故事),以及倒腾清楚故事中那叠床架屋的人物关系。有时候他会游离于“开头”,尤其对那些他格外喜欢的情节不惜挥洒笔墨,甚至干脆对整部作品进行全面的“洗礼”。那显然是他的兴之所至,有时候要“偏离”很久很久以后才重新回到原先的轨道上。
在建立开头与全文关系的过程中,奥兹会告诉我们该怎样阅读这个开头,进而怎样辨析它和文本的纠结关系。他并且开宗明义提示读者:小说的开头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某种契约。即是说,通过这契约你能在小说中得到什么,或者,你干脆就什么也得不到。而这有时候并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作者根本不想让你找到那隐秘的并且很容易就被忽略的那个进入的通道。
于是透过奥兹的叙说,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开头的紧要。有时候觉得开头就像所有的文字一样,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甚至和整个谋篇布局都没有关系。有时候确实是文字本身在带动故事,其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了连人物的命运都与开篇时大相径庭。还有的时候就因为有了某个句子或某段文字,而有了后面波澜起伏的故事。又有的时候有了故事,却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开头,因为那开篇的文字将决定整部作品的基调。有时候开头时行云流水,而另一些时候却又难产一般地举步维艰……
但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开头与通篇的联系,但好像,哪怕是看不到的,感觉不到的,甚至哪怕是冥冥中的,开头最终还是左右了你的整个的写作。
作为作家,奥兹在论说中可谓纵横捭阖,多文体交混。时而白描一般的冷静,时而论辩一般的激情。进入纯粹理论后他用词严谨,缜密而准确;一旦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小说层面,他便又立刻回归了那才情洋溢的作家本色。他或者将开头拆解开来,一句句解释;或者前后照应地兼顾所有的细节。在条分缕析中,他总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仿佛任何文艺现象都可以作为他论点的佐证。
作为作家的好还在于奥兹对小说内部结构的烂熟于心,所以永远不会有隔靴搔痒的尴尬。他不仅能看到文字的表面,还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味。他不仅能参透文字的用意,还能体悟到作家的用心。小说何以如此开篇,又何以要沿着那条迷茫的路径发展下去。总之奥兹太知道其中的门道了,他就像潜伏其中的“线人”那样在揭示着某种奥秘,就像,他在述说他自己。
尽管此书是在述说奥兹的“开头”理论,但事实是,“开头”不过是奥兹进入小说的一个由头,而他所关注的始终是整个的文本。既然整部小说都在奥兹的视野中,奥兹的真知灼见便开始自由自在地飞翔:
——一个人怎样才能用语言触摸那混沌初开的体验?奥兹说,应该打破常规,把整个开头部分描写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句子。或者在第一个声音和第二个声音之间创造出一种赋格曲。
——奥兹对语言的功能情有独钟,他认为有时候在语言的运用中,应当把语言当作音调,而不仅仅是标识的手段。用一串又一串的拟声词,用旋律多变的混合曲调,这样,语言突然之间就不再仅仅具有标识的功能,而是开始歌唱,开始舞蹈起来。
——在卡佛极为简约的小说中,为什么既没有写到希望,也没有写到失望,而希望和失望都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了。为什么在这个既没有感情,又漫不经心的描写中,奥兹他却能读出那个经过剪裁的内在的故事?
——面对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奥兹为什么会说,这部滑稽剧似的小说给我们提供的,是周而复始的精神混乱的永恒噩梦?
——为什么奥兹能从契诃夫的《罗德西尔德的小提琴》中发现悲剧性意识的转换?在契诃夫看来,悲剧感不再只属于高贵的丹麦王子,小说中那个小人物棺材匠在临死的那一刻,也上升到了悲剧意识的高度。奥兹认为,这是来自于契诃夫的伟大革新。
——奥兹好像格外垂青于意大利女作家莫兰黛的小说《历史》。在论析中不厌其烦地讲述“二战”中德国士兵怎样强奸了意大利女人。然而奥兹所热衷的并不是这一事件本身,而是在这个事件中不断出现的情感的错位。马上要开赴非洲前线的年轻士兵,无非是想在罗马女人的身上找到母爱。然而为了隐匿自己的犹太血统,女人拒绝了这个年轻人(尽管他三天后将死于这场战争)。但女人的拒绝不是因为仇恨,而是来自她内心的恐惧。于是德国士兵错将拒绝当作了羞辱,进而导致了他的强奸行为。他们都没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正如奥兹所说,这是莫兰黛用梦魇般的光芒照亮的一幅令人恐怖的画卷。奥兹还说,这就是莫兰黛情欲加神秘的小说与乐意选择它的读者订立的一份内在的、具有神学意义的、藏而不露的合同。
问答录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 寄系之馆 (变形金刚同人)家有火种源 遥远的向日葵地 钻石王老五的纠缠情事 四合院:开局贾东旭送淮茹到我家 在新疆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别成为陌生人 奈何为皇 无所畏 带娃魅天下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异世之横行天下 虚土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妹妹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窝藏亲爱的
初始的梦中相遇,命运之轮已经开启,千年的缱绻,三界的追寻,原来只为遇到你第一卷魔鬼契约书第二卷黑白羽翼爱第三卷魔王守护星第四卷缱绻三界情...
一双血色双瞳,一把泣血战刀,刀瞳双休,驰骋大陆。千金小姐相守,冰冷美人相伴,机灵萝莉相随。大战六尾金毛狮,血洗西极黑瑬域,斩杀血眼黄金龙。踩踏无数强者尸体,终踏上鲜血与白骨铺就的王者之路,成为众生敬畏的一代邪皇。...
看着自己一千多个小弟,秦浩感觉头很痛。小弟多还不算头疼,最头疼是有几个小弟正在扯虎皮做大旗,你看他们都叫嚣的啥啊知道我大哥是谁么?敢动我,信不信分分钟砍死你。兄弟你等等,那可是太子李承乾,忍忍,忍忍行不,大哥能力有限,真罩不住你啊。书友群532037754...
平凡宅男穿越大清,成为康熙帝第十四子胤祯。他创兴农业,办西学,创建远洋舰队,开拓海外贸易。为争夺皇位,胤祯强势出手,强势到一众皇子对他恨之入骨,手段尽出,却也只能打掉牙和血吞,面对他还要强颜欢笑,且看十四如何改造大清,创新盛世。九龙夺嫡,阳谋和阴谋的碰撞。建了个群,152420686(已满)VIP群,100743984新群,74153444...
一个少年,在江湖之中,门派之间,逐渐走向巅峰!带领着门派,矗立世界之巅!...
他说这场婚姻只是交易,无性,却在某天化身为狼,将她占为己有她是寄人篱下的宋家养女,为救名义上的哥哥出狱,高调举行了一场轰动全城的选夫宴会。对结婚对象只有两个要求有钱,有权。一时成为榕城的笑柄,选夫宴会上,嘉意斗胆选择了商业大亨靳慕萧,所有看客都在等着她的笑话,熟料,靳慕萧也提出了两个要求我的妻子,身心只能爱我一人。身体,不能背叛心上,只能爱他一人。彼时,嘉意还爱着宋陆北,靳慕萧步步为营。爱尔兰注册,信奉天主教,一旦结婚,终生不能离。婚姻的终止,唯有死亡。婚后,他说,这场婚姻只是交易,无性。可为什么,这个男人还会将她逼近墙角,是不是该履行夫妻义务了?他将靳家夫人的戒指强行戴进她的无名指,让她做了名副其实的靳太太一情敌为难,她受了委屈,靳先生握着她的手,狠狠甩上情敌的脸,在她耳边柔声靳太太,拿出你的气势。二靳先生瞧着车外深情相拥的小妻子和男二,眉眼冷沉。助理吓得擦汗。二少,要不要我出去阻止?靳先生风轻云淡太太还小,不懂什么是爱情。得谅解她还短浅的目光。★世间每场爱情的开始,都是别有企图的算计。相逢,是因为报复结婚,是因为心动离婚,是因为信任倒塌。后来再重逢,是因为终究抵不过思念。★其实,以上所有可以概括成32岁腹黑老男人把19岁没爹没娘的小姑娘给婚了给睡了又给上心了的狗血故事。走肾也走心!微虐?其实宠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