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莉莉:我奶奶老爱跟我们谈大萧条的日子如何如何。书报杂志上也常有这一类的话题。
罗伊:他们老是喜欢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有饭吃,有这个那个的。因为说到30年代呀,他们总是爱跟我这么说,大家都快饿得活不下去了,又没有工作,又这个那个的老一套。
巴奇:我从来没有不景气过,所以我才不在乎它怎样呢。
罗伊:照我们听的那一套,你不会喜欢活在那个时代的。
巴奇:反正,我又不活在那个时候。
——美国广播名人暨作家特克尔
(StudsTerkel,HardTimes,1970,pp.22—23)
(戴高乐将军)上台之际,全法国共有100万台电视机……到他退隐时,全法国已有1000万台电视机了。法国这个国家就好像在做娱乐事业一般;可是昨天的戏院之国,与今日的电视之国,却完全是两码子事。
——德布雷(RegisDebray,1994,p.34)
1
每当人类遇到从未经历过的新事物时,虽然他们完全不能理解,更看不出其中的所以然来,却往往搜索枯肠,想要为这未知的现象找出一个名目。就在20世纪的第三个25年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知识分子正陷入如此的困境之中。一切新名词当中,都少不了一个“后”(after)字,通常是以拉丁字衍生的同义字“后”(post)字出之。几代以来,用以厘定20世纪人类生活精神领域的各式各样的名词,便纷纷被冠上了一个“后”字。于是这个世界,以及其所有的相关层面,成为后工业(post-industrial)、后帝国(post-imperial)、后现代(postmodern)、后结构主义者(post-structuralist)、后马克思主义者(postMarxist)、后谷登堡(post-Gutenberg),后这后那,凡事皆“后”。这些加在字首的前缀,就像葬礼一般,正式承认了一代一事的死亡。但是对于死后来生的性质,人们却不但缺乏共识,甚至根本不能确定。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富戏剧性、最迅速也最为普遍的一场社会大变革,便在这样一种气氛之下,进入了身历其境的当代人的意识深处。对这场变革转型的记录,即是本章的主旨。
综观这场社会转型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与普遍性。诚然,在此之前,发达国家——就实际意义而言即中西欧和北美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俨然世界骄子的少数富人——长久以来,便已生活在经常的变化之中,在他们的世界里,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不断更新。对这一类人而言,进一步的全球性大变革,不过是加速并加强他们原已熟悉的变化罢了。说起来,30年代中期的纽约客,不是已仰首瞻望着那座傲视全球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EmpireStateBuilding,1934)?帝国大厦稳坐世界第一楼的宝座,直到70年代才被取而代之,而挑战者的高度,也不过多出仅仅三十几米而已。因此,物质增长的量变,到底对生活造成何等质变的冲击,这个问题不但要经过好一段时间方引起世人注意,更别说如何去有效测量其中的程度了。而此种迷茫现象,即使在前述的优越地区也不例外。但在全球性的层面上,这番变动却突如其来,宛如地震似的排山倒海。因为在50年代,地球上80%的人突然结束了中古时代的生活。更确切的形容是,世人在60年代,开始感受到中古时代的确寿终正寝了。
就许多层面看,亲身经历这种种蜕变的人,往往无法掌握其中变化的全部意义。因为这些经验对他们本身而言,仅仅属于渐进式片断性的变化,正如同在个人生活当中,无论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但在变化发生的当时,却很少将其视为影响整个人生的大变革。一个乡下人决定进城找工作了,此事在他的心里,比起从军,或与两次大战中战时经济生活对英德两国男女的影响比较,在变化上又有什么更持久的意义呢?他们进城时,不曾打算从此永远改变生活方式,虽然在事实上结果却是如此。当局者迷,只有局外人每隔一段时间重返前者生活的场景时,才能感受出其中变化的巨大。即以西班牙东岸大城瓦伦西亚(Valencia)为例,笔者上一次到此地是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这方地面已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想想看西西里一名50年代入狱的来自农村的囚犯,服刑数十年后出狱,重返巴勒莫。只见当年的乡间,已在房地产开发之下变得面目全非,真有着恍如隔世之感。“以前的葡萄园,现在全都变成堂皇的大建筑了。”这位老兄满脸迷茫,不敢相信地对我大摇其头。世界变化之快,连历史的时间长河,也得用更短的间隔来度量了。不到10年(1962—1971),远离城市的库斯科(Cuzco,位于秘鲁)地区已经变成两个世界:10年前,那里的印第安人原本都穿着传统服饰,10年后却都已改穿西服。70年代末期,墨西哥某小镇市场上的众多摊贩,纷纷使用日本造的小型计算机为客人结账,10年之前,根本还没有半个当地人听说过这个东西呢。
于是1950年以来,世人便生活在如此高速变化的历史之中。如果你年纪不太大,并在各处经常有一定程度的走动,便可以感到此中经验的独特。自60年代之后,西方年轻人更发现如今前往第三世界国家旅行,不但可行,更成为一种时尚。此时若欲观察全球的蜕变,只需睁大一双眼睛即可。然而作为史家,却不可以片段的印象及零星的见闻为满足——不管这些印象见闻的意义多么重大——必须一一深入记录,并予厘清方可。
20世纪下半叶中变化最巨大、影响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首推传统小农经济的死亡,这一变化,永远切断了我们与过去的血脉联系。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依土地或海洋为生,地上的禽畜、水里的鱼虾,供应了人类。即使在工业化的国家里,甚至进入20世纪,农牧业人口仍然在就业人口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只有英国一地除外。记得在笔者的学生时代,也就是30年代,小农阶级迟迟不去的现象,往往被人用来反驳马克思的预言——马克思认为小农阶级必将从地球消失。即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农渔业人口低于总人口20%的国家,英国除外,全球也只找得出一个比利时而已。甚至连美国与德国这两大经济强国——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彻底的两个国家——其农业人口虽然已呈稳定性的下降,此时却仍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法国、瑞典、奥地利三国的比例,更在35%—40%之间。至于其他落后的农业地区,以欧洲国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例,每5名居民里,就约有4名依然靠土地为生。
现在再来看看20世纪第三个四分之一的年代,情况全然改观了。80年代初期,每100名英国人或比利时人当中,只有不到3名仍然从事农业方面的生产。因此对一名普通的英国人而言,在他每天的生活里面,碰上一位一度在印度或巴基斯坦务农之人的机会,远比碰上曾在英国本土务农者的概率为高。这种情况实在不足为奇。而美国境内农牧业人口的数目,也不断下降至相同的比例。不过由于长久以来,美国务农的人数本来就在急剧减少,此刻的超低数字自然也就无甚令人吃惊。相形之下,在劳动人口中占有如此低的比例的美国农民,却能够生产出难以估量的粮食,流往美国本土及世界各地,才是最令人惊诧不已的事实。回到40年代,没有人能预想到待到80年代初期,凡是在“铁幕”边界以西的国家,已经没有一国仍有10%以上的人口在从事农业,只有爱尔兰共和国,以及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除外(爱尔兰的比例也只比这个数字稍高而已)。但是即使在1950年农业人口约为半数的西班牙、葡萄牙,30年后的此刻,也分别降为14.5%和17.6%。此中意义,不言而喻。西班牙的农民人数,在1950年后的20年间减半;葡萄牙则在1960年后的20年间走上同一道路(ILO,1990,Table2A;FAO,1989)。
种种数字比率,实在令人咋舌。以日本为例,农业人口从1947年占总人口的52.4%,急速降为1985年的9%。换句话说,这段时间等于一名年轻士兵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归来,到他由普通职位退休时的长度。再看看芬兰的一位小姑娘——这是笔者亲闻的一个真实人生故事——生下来是农家之女,第一次结婚嫁作农人之妇,但是她从中年开始,却已经彻底改头换面,变成一名世界都会的知识分子及政治人物。回到1940年间,当她父亲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在对苏战争中不幸牺牲,留下孤儿寡母无所依靠时,全芬兰还有57%的人口从事农林牧工作。待到她45岁时,这个比例却已经不到10%了。个人生涯与国家发展,两相对照,芬兰人由农牧始,终而却进入一个完全相异的生活环境,也就实在不足为奇了。
于是在这些于工业化大道上一路往前猛冲的国家里,马克思的预言似乎终于实现了,也就是工业化的结果,果然使得小农阶级一扫而空。但是真正令人惊奇的发展,却发生在其他显然远远落后的国家里面,因为它们的农业人口,也同样出现空前的下降趋势。这些国家贫穷落后,联合国不得不千方百计想出种种名目称呼,用以粉饰它们贫穷落后的状态。就在那些“前途光明远大”的左派年轻人口口声声引用毛泽东的策略,大事庆祝广大农民百姓终于围剿都市安于现状保守派的革命成功之际,这些广大的农民百姓,却一个个静悄悄地抛弃了他们的家园,前往城市谋生去了。在拉丁美洲一地,20年间,哥伦比亚(1951—1973)、墨西哥(1960—1980),甚至包括巴西在内,农民人数急速减半。而多米尼加共和国(1960—1981)、委内瑞拉(1961—1981)、牙买加(1953—1981)三国变化更剧烈,锐减了三分之二。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除了委内瑞拉外,其农民人数都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半数,甚或绝大多数。但是很快地到了70年代初期,拉丁美洲全境除了中美一带的小国和海地外,没有一国的农民没有变成少数。西半球伊斯兰世界的情况也大同小异。30年间,阿尔及利亚的农民由75%锐减为20%,突尼斯从68%降为23%。摩洛哥的例子虽然没有如此戏剧性,其农业人口却也于10年(1971—1982)内失去原本的多数地位。至于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地,50年代中期仍有半数人口在土地上胼手胝足;可是20年间,前者的比例却已减半,后者也降为不到三分之一。伊朗则从50年代中期的55%左右,进入80年代中期降为29%。
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 离谱!诡异刚入侵,你成鬼帝了 牛史·晚清篇 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 八旗子弟的世界 非常道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府门儿·宅门儿 白话史记 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 道教史 胡同里的姑奶奶 中国历史的侧面Ⅲ: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性学五章 建设盛唐 美的历程 传统节日的奥妙:我们怎样过节 生在城南 城墙之外
我自出生额头便有一块与众不同的骨头,接生的产婆说那是邪骨头,会招惹阴邪。八岁那年,我骗小伙伴说在陵园见过黄皮子,结果...
因外星人入侵地球,王皓受伤而死,却重生到三十年前,脑中多了一个电影科技系统。你以为他要拍电影吗?不!他要把电影中的科技带到现实世界中来!还记得超凡蜘蛛侠中能让肢体重生的基因工程药剂吗?还记得侏罗纪公园里面残忍嗜血的霸王龙迅猛龙吗?还记得钢铁侠中的狂拽酷炫吊炸天的钢铁战甲吗?还记得终结者里面横扫全世界的机器人军队吗?他一个人就让人类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中跨入了星际时代,让外星人尝到了人类的厉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技霸主!联合国颁奖词。...
睡个觉打个盹儿就穿越了,尼玛,再也没有比这更坑爹的穿越方式了!一定是她的睡觉方式不对!都是穿越,为何别人都是穿成公主或千金小姐,穿金戴银的,吃香的喝辣的。而她,却穿成了灭门之后!全家被灭门,只剩她一根独苗苗,以致于她一路被追杀,一路遇阴谋,一路去逃难!武林大陆,风起云涌。杀手连环围剿,次次险象环生。然而,她却总能因祸得福!灭门之仇,她该如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九霄神钥,又隐藏着多么惊天动地的生世之谜!内心笃定,这个世上一定有她的一方立足之地!倾国倾城如她,冷漠少主如他,风华绝代如他,锐利冷峻如他,白衣胜雪如他这一世,她收获的不仅仅是亲情友情,更收获了浓烈炙热而温暖人心的爱情!且看朝露如何在异世扮猪吃老虎,冠盖满京华,独步倾天下!...
爹爹病卧在床,二叔二婶以娘亲抚养她和哥哥太过吃力竟为了十两银子将她卖于人做小,娘亲大哥震怒不已,争吵推攘之间让瘦小的苏半曦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灵魂。一改懦弱胆小之风,言辞犀利堵得二叔二婶哑口无言,面红耳赤,悻悻溜走纤纤玉手化腐朽为传奇,一身医术出神入化能令白骨生肉,断骨衔接,汤药养颜润肤受人追捧推崇。接断骨,治不孕,种草药,熬食粥,驱瘟疫建医馆,开药坊,做药膳,行医善,立万名。唇红齿白,肌肤玉嫩,杏眼水灵,鹅蛋圆脸这是苏家小女苏半曦,巧手纤纤救人于水火之中,性子清冷不善言辞却总爱戳人痛处,偶尔出口语言惊人,这样的她招惹来了一只呆萌傻傻的腹黑小狼崽子,赶不走骂不走吓不走,比牛皮糖还要黏人的存在。精彩片段某只小狼崽子衣衫凌乱,嘴唇带血,眼角淤青兴冲冲地扑到苏半曦面前曦曦曦曦,今天我和村头林娃他们打架,我第一次打赢了诶!苏半曦挑眉下药了?兴奋的小狼崽子立马被泼了一盆冷水,恹恹点了点头。下了多少?下泻药还被人揍成这样。小狼崽子扭扭身体,颤巍巍伸出一根手指,缩了缩脖子道一包。声音已经快要哭出来了。苏半曦敛眸一笑,摸了摸小狼崽子的头,笑容温柔清淡,下次下两包吧,死不了人的。既然小狼崽子是她家的,那么谁也不能欺负曦曦是十分护短的本文男女双处,互宠1v1,感情细水长流!简介只是参考,具体请看正文!注本文关于药膳食粥均来自百度书籍资料,若有不符之处夸张之处还望考据党一笑了之。ampltdivampgt...
穿越了?! 莫筱筱没想到她一个小小的白领,居然也赶上了穿越大军?!穿越也就算了,可是谁能告诉她现在是什么情况? 她竟然穿越到了一个因为病死的六岁小女孩...
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当他得到众神万用娱乐系统后,他的命运就开始改变了,变得不再平凡。叶问王墨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弟子。叶寸心王墨,你逃不了了,乖乖的和我回去结婚吧!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王墨是我最信赖的战友,我可以放心的把后背交给他!钢铁侠托尼斯塔克什么!?王墨,咱们可是最好的朋友,你居然让我叫你叔叔!?黑寡妇娜塔莎罗曼诺夫王墨,没有人能从黑寡妇手里逃脱的,你就认命吧!关于火凤凰的剧情,好吧,作者承认,确实是败笔,不喜欢的可以从美国队长看起,没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