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壹顺天丁酉科场案(第1页)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农历是丁酉年。按照清朝制度,子、午、卯、酉年为大比(乡试)之年,因此在这一年的八月,全国各省的省城都将要普行乡试。

各地的考场中,以顺天科场最为重要。顺天科场设在京师北京,凡顺天(今京津地区)、直隶河北省、关外以及名隶国子监或籍系满蒙汉军八旗的士子,都可以参加顺天乡试,称为“北闱”(“闱”为试院别名)。同时也允许各地监生、贡生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对于丁酉年的乡试,天下莘莘学子已经翘首期盼了三年。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年,将发生清朝历史上最大的科场案。即使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上,此案也是空前的一页。

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施行了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渠道,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这种以考试成绩而不是以门第来选拔官员的制度,虽然有其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封建时代,确实是统治者所能找到的唯一的能在最大范围内、最公正地选拔人才的机制。“学而举则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晋身的士大夫阶层。

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渐趋完善,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一般试帖经和墨义;进士则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进士科的要求比明经科更高,当时有俗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说明进士科的难度,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人是完善唐朝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录取极严;武则天首创了殿试,并增设取武将的武科举,但殿试只限于武则天当政时,并未成为唐朝定制;唐玄宗时,诗赋则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终唐一朝,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朝的宰相百分之八十是进士出身,由此可见科举的影响和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授予新科进士的官职远较后代为低,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授最小的官从九品下。盛唐著名诗人王维高中状元后,授官太乐丞,即为从八品下的小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朝的科举有点类似现代的公务员招考。

宋朝时,除了取士的数量大增外,对科举制度的最大改良当属皇帝加强了对取士过程的控制。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973)起,殿试正式成为定制,取中的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最后的名单和名次也由皇帝钦定,因而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由此减少考官同士子结党营私的可能性。殿试结束后,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然后由皇帝赐宴琼林苑,史称琼林宴。凡于殿试中进士者均立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科举经过历代变迁,到明朝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是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由省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为“大比”;如果赶上皇帝喜庆,也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副主考均由朝廷临时选派。乡试中举,称为乙榜,又称桂榜。取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元。会试在乡试次年举行,是中央一级的考试,由阁部大臣主持,每逢辰、戌、丑、未年举行,又称“春闱”。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是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并从此官服加身,荣耀无比。

不过,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与唐朝科举大有不同,开始明显露出僵化的迹象。就考试的范围来说,唐朝包括经义、时务和经史,而明朝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他的知识统统被视为“杂学”。就应试文体来说,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八股文讲究形式,其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华丽辞藻、合乎格式即可,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根本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清朝不但完全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清朝统治者出于私心,屡次大兴文字狱,在思想上对士人控制更严。举例而言,晚清时,梁启超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参加乡试中举人,被视为神童。但他自己也承认“帖括(为应付考试而设的八股文范文选刻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而他的师傅康有为出身书香世家,自小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却十六岁才中秀才,之后六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失意科场二十年。

唐朝和明清的科举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二者实行科举的目的就已经大相迥异: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而明清是为了束缚士人的思想,加强君权。数百年来,八股文扼杀了无数人的创造力,明清的科举也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不能造就人才,而选拔出来的人也并非学问出众之人,这也是为什么明清许多状元自及第后就默默无闻的原因。但是,对于常人而言,科举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阶梯,过了这关,就是鲤鱼跃过了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利禄所在,天下人无不趋之若鹜。

顺治十四年(1657)正月二十一日,新年伊始,二十岁的顺治皇帝突然发布了一道谕旨,内容并非军国大事,而是限制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这道谕令刚好在大比之年伊始发布,显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清朝以武功定天下,素有崇尚“国语(意为满语)骑射”的国策。凡八旗子弟,上自皇帝,下到八旗幼童,从一出生就要开始进行“国语骑射”的教育和考核,直到花甲之年才得中止。但自清廷入关后,局面开始有所改变,八旗子弟发现一旦科举考中,既可以立即升用,得到优厚的俸禄,又可以免去从军之苦役,于是开始崇尚文学,热衷于科举。顺治皇帝对此十分忧虑,多次强调说:“我朝以武功开国,频命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恃骑射,今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选精良。”但仍然不能阻止八旗子弟崇文怠武,以致顺治皇帝不得不以谕旨来强行限制。此则故事固然是出于清朝“以武定国”的传统,却也说明了在金榜题名后的风光荣耀和高官厚禄的诱惑下,科考给人带来的诱惑何等之大,就连八旗子弟也不能抗拒。

这道谕旨的背后还透露出一点,那就是科举名额十分有限,清朝皇帝希望将这些为数不多的名额留给汉人,以此笼络人心。正因为科举从来就是一座独木桥,参试的人数远远大于被录取的人数,时刻要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早熟的国家,科举自存在之日起,就与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联系到了一起。而统治者为了维护形象,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才,也制定各种考场规则,全力采取措施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录取的公平性。这样,一方面是花样形式不断翻新的作弊手段,另一方面却是日益严格的考试纪律和严厉残酷的惩戒措施,由此形成中国历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丁酉乡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序幕。少年天子顺治皇帝去年刚刚顺利册封红粉知己董鄂妃为皇贵妃,心情大好,突然决定有所作为,要对科举加以整饬。丁酉的前一科,顺治十一年(1654)的甲午,人称“甲午一榜无不以关节得幸,于是阴躁者走北如鹜,各入成均,若倾江南而去之矣”(《研堂见闻杂记》)。顺治皇帝有所察觉警惕,因而不但在选派主考官上格外费心,还事先对考官们告诫说:“考官阅卷有弊者,杀无赦!”语气十分严厉。然而,科场积弊由来已久,似乎谁也没有太把年轻皇帝的话当回事。

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这是种层层上升的制度,越往上,关防越是严密,作弊越难。且会试、殿试均是在皇帝脚下举行,镇之以天子之威,行贿者和受贿者均不敢轻易尝试。因此,在几级考试中,乡试就成为最容易产生科场关节的地方。

根据规定,凡国子监监生及府州县学生员学成者(即通过学政主考的岁考的秀才)、儒士未仕者、官未入流者,都可以参加乡试,人数不限。一些有钱人家的公子因读书不熟,才思迟钝,连秀才都考不中,本来是没有资格参加乡试的。但只要打通地方关节,公开纳资捐钱,便可附名府县学,或取得略胜于府县学生员的国子监监生的资格,名正言顺地取得参加乡试的通行证,不必冒任何风险。不过,要通过乡试,取得举人资格,难度就大多了,因为各省乡试录取举人的名额是有规定的,报名的考生历来远远高于录取名额。不过,一旦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言:“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做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中举的诱惑相当之大,对于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想要挤过乡试这座独木桥,混上举人的身份,就只能另想他法了。

来自浙江湖州苕溪的贡生(秀才)张汉没有就近报名参加在本省省会杭州举行的乡试,而是千里迢迢赶到京师北京参加顺天闱的乡试。他本就家境不佳,凑齐路费已经是十分艰难,更不用说一路北上舟马劳顿之辛苦。张汉如此费尽周折地报名顺天乡试,自然是有理由的。按照当时规定,每次乡试,各省录取的名额事先都有规定,且数量不一,根据各地文风、人口而定,如此,顺天则高居各省之首。录取名额多了,录取的几率自然就大得多,因而全国各地不少士子像张汉一样,宁可多花路费,也要参加顺天的乡试。

天崩  十四分之一  人间(中卷):复活夜  在海岛求生游戏里躺平摆烂  (HP)新的生活  地球毁灭32亿次  地藏  贵女重生手札  我在快穿小世界中横行霸道  人间(上卷):谁是我  昙花梦  无限动物分身  替死者说话  人间(下卷):拯救者  薛定谔之猫  踏着浪前行  茶经残卷  水银之血  别和她说话  星穹:傲娇太卜不会捡到颓废剑圣  

热门小说推荐
无爱婚约,甜妻要离婚

无爱婚约,甜妻要离婚

何初夏泪崩,传闻里都是骗人的!韩遇城哪失去了根本还是个禽兽,比以前更禽兽!正经版简介想要我给你的心上人动手术,可以!但是,你得先把字签了!她拿出离婚协议书,丢给他,冷然道。他蔑视地看了眼桌上的离婚协议,嘴角扬起一个完美的弧度,将她逼到墙角。初夏,你凭什么提出离婚?他不悦道。让她错愕的是,他宁愿放弃让...

超品鉴宝

超品鉴宝

和老人的一段缘分,使韩冲得到了一对别有乾坤的羊脂玉,玉中养有沉睡千年的蛟龙和锦凤,蛟龙和锦凤蕴藏无限的能力。鉴宝能力,不仅可以鉴定古董,大千世界,鉴定无所不能,国内的古董,国外的宝物统统收入囊中。控水能力,鱼虾蚌蟹臣服,海底打捞沉船,探索海底世界,建造海底王国,解开无数不解之谜。鉴心能力,三教九流,一代宗师,为无数人景仰,堪舆学,风水论,娱乐大帝,他有无数个荣耀称号。凭超品鉴术,指点江山,相术江湖,终成一代大师。...

腹黑状元的庶女娇妻

腹黑状元的庶女娇妻

关于腹黑状元的庶女娇妻沈沁二十岁生日时,许了个愿望,希望能平平安安的再活二十年,心里决定,以后每年都许这个愿望,这样,就能一直平平安安的活下去。然而,天上的星星掉了,她穿越了。不是剧情君眷顾的女主,也不是被虐的死去活来的女配,而是一个美丽而短命的女ampampgt好吧,也行,只要脱离了剧情君的威胁,女是,沈沁费心费力,只想摆脱女主女配加上男主夹心饼干的命运,然后找个安全的男何,不知何时冒出来个光芒四射的路人甲,装穷卖呆将她骗回去当娘子去了。1静侯夫人的寿宴上,沈沁偶遇了原书中最美路人甲,记起当初她曾对这个路人甲产生了万分好奇,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于是美男子回头,对她嫣然一笑,道姑娘,你手中的草可以送给在下吗?美色误人,沈沁的理智离家出走了三秒,手中的草就落到了云臻手中。云臻走开,只听身后温柔美丽的花瓶一声怒吼混蛋,谁说玉心海棠是草!2沈沁嫁给云臻时,跟着云臻回了老家,一排土墙房,一个小院子,杂草和蔬菜长在一起。她安慰自己,坚持三年就够了,云臻好歹是状元,总有出头的一天。沈沁坚持了三年,终于抱着孩子跟云臻赴任,好嘛,香车宝马,谁说那是个穷书生她跟谁急!穷书生难得心虚的摸摸耳朵,道那什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这几年不都为着今天努力吗?沈沁怒,抱着儿子准备回娘家。...

宋世流芳

宋世流芳

2014星创奖第三季参赛作品杨万里羡他醉酒群芳陆游腹诽他玉面阎王红颜记挂他梦断心扉辛弃疾笑他铁血流氓当史官撰写史书,论他一生功过时,却是摇头不语执笔悬而难落(历史为骨,架空为翼,中华汉魂,波澜壮阔。)79648838...

逍遥农场

逍遥农场

一个意外得到的小鼎,给了田原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种地办农场给人看病,赚该赚的钱,踩讨厌的人,追最美的姑娘,幸福生活就在眼前。很多时候人生需要改变,而田原命运的改变,就源于这小小的神农鼎。...

千亿追妻,医生老婆太高冷

千亿追妻,医生老婆太高冷

他是天王巨星,却各种绯闻缠身,从不沾荤腥,被外界误传是GAY。她是名医院的男科主治大夫,长得美艳绝伦却仍被人吐槽是男人婆。他未娶她未嫁,两人却误打误撞先婚后爱,之后化学反应不断。精彩片段他们相遇是这样的她把他扑倒,口中呢喃咱们要个孩子吧。他戏谑一笑,好。再次相遇他们是这样的麻烦陆先生您去交一下费,我再给你做检查。我是资深医生,从不作假!她将病历单随手丢给他。他反笑我正不正常难道你不清楚?昨晚4001总统套房?他笑得邪魅无限。而她却愤怒地当场离开。...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